RootData 무료 푸시: 최초 자금 조달 정보를 제출하면 승인 후 앱 푸시 서비스를 이용할 수 있습니다. [즉시 연락]
API RootData 앱 다운로드

美國“殺馬特”,正在風靡 Solana

2024-05-09 12:30:01

공유하십시오

作者:Peng SUN,Foresight News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過去一週, Solana 上亂飛的土狗誕生了一種流行的政治文化現象,它們漲幅驚人,甚至引起 zkSync 、 Phantom 、 Messari 創始人 Ryan Selkis 等的關注。

它們發端於政治人物,衍生至娛樂、文化、商界與宗教領域。這些 m e m e 總是基於元音字母( a 、 e 、 i 、 o 、 u )對英文單詞戲謔性的諧音與變體,像極了 15 年前殺馬特時代的「火星文」。在藝術表達上,它們伸著脖子、歪著腦袋,略顯誇張的視覺效果,妥妥的二逼青年。

同樣風格的 meme coin 幾乎每天都在 Solana 上湧現,層出不窮,動輒百倍千倍。譬如 olen mosk (馬斯克)、 doland tremp (特朗普)、 jeo boden (拜登)、 Killary Clenton (希拉里)、 JFK (肯尼迪)、 berik obema (奧巴馬)、 whoren ( Elizabeth Warren )、 Puten (普京)、 keem (金正恩)、 gery gaysler (美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 LEREY (貝萊德創始人 Larry Find )、 Benance (幣安)、 Chungpingzao (趙長鵬)、 taylur 與 TelorSwif ( Taylor Swift )、 YEEZUS ( Adidas Yeezy 鞋)、 Kenye East ( Kanye West )、 sidny zwine (美國女演員 Sydney Sweeney )、 juses crust (耶穌)等等。筆者留意到,此類主題風格的 meme 已從 Solana 擴展至以太坊上。

那麼,這一類 memecoin 的文化藝術風格從何而來,為何會成為一種共識性的文化現象?今天, Foresight News 將從模因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學科視角出發,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解讀與分析。

殺馬特與互聯網模因

殺馬特是那個早已回不去的時代的特徵。在騰訊 QQ 引領的中文互聯網中世紀,殺馬特、非主流、火星文是無數青少年的身份認同與社會表達。直到多年後的今天,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這竟是一種早期的「互聯網模因」。

在韋氏大辭典中,「 meme 」(模因)有兩種解釋,一是指有趣的事物,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有趣好玩的圖片或視頻等;二是指在一種文化中,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風格或用例。

殺馬特不同於當下社交軟件或社交媒體上的搭配文字的表情包,但它們的語言(火星文)與髮型已然在早期互聯網的影響下成為一種集體的身份認同。美國語言學家 Edward Sapir 曾說,「語言背後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而殺馬特背後的文化模因,大概就是青年對城市化進程中貧窮的一種自嘲,以及對家庭的叛逆與權威的反抗。

事實上,「模因」是一種文化進化論的概念,最早由牛津大學動物學家 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為什麼是文化進化論?我們先看一下「基因」是怎麼回事。 Dawkins 認為基因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而「複製基因」是生命的祖先,而「複製基因」之間則需要「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體則用來完成基因的傳承與繁衍。

過去幾年,相信大多數人也都說過這麼一句話,「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這句話聽上去是嘲諷他人的模仿與抄襲,沒有創新,但細思一遍,你會發現人類的本質真的是復讀機。因為人類的知識由古及今,大多數都是口口相傳,代代延續。譬如今天你在飯桌上聽到一則軼事,也許就會成為明日的你跟其他好友的談資。

知識與文化傳承的過程就像生物進化論一樣,適者才能生存,然後被廣泛傳播。這就是 Dawkins 所定義的「模因」,它發展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與基因一樣擁有忠誠度(變異性)、繁殖力與存活期。甚至你會觀察到, meme 與 gene 發音也很類似。

如果從進化論的視角出發,那麼互聯網與模因就是天生一對。因為網絡的傳播性極強,它超越了空間限制而給予模因以前所未有的傳播力與繁衍力,「適者」會被長期留存,否則將是昙花一現。

再舉個例子,宗教就是一種模因學,猶太教譜系下的伊斯蘭教為最,尤為強調傳播教義、擴展教眾,以及令歐洲恐懼的繁衍後代。如果你理解了模因學,那就基本了解了 Solana 上風靡一時的政治模因幣是怎麼回事了。

「關心政治,從一個表情包開始」

「關心政治,從一個表情包開始」,這是過去 10 年美國政治在圖像社會中的泛娛樂化體現。

上週的 3 月 5 日,美國迎來四年一遇的超級星期二( Super Tuesday ),也就是美國總統初選日,美國最多的州將舉行初選與黨團會議,其競選結果也是兩黨最終可能的總統候選人的有力指標。

在政治模因幣中,最早出現的是 tremp 與 boden,特朗普與拜登分別是 2024 年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最具競爭力的總統候選人。截至 3 月 11 日,共和黨的特朗普以 1075 票遙遙領先,但尚未達到 1215 票門檻;民主黨的拜登則以 1866 票遙遙領先,但同樣未達到 1969 票門檻。(實時跟蹤:Politico

為什麼會出現政治人物畫像的 memecoin 呢?筆者認為根源是「美國政治的模因化」(The Meme-Ific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紐約客)

這個事估計要追溯到 2015 - 2016 年的 Pepe the Frog ,那會兒還沒有 Crypto 裡面的土狗 PEPE 。

Pepe the Frog 是 Matt Furie 於 2005 年在漫畫 Boy ' s Club 中創作的,2008 年開始成為互聯網模因,2014 年開始成為各種表情包。但 2015 年開始, Pepe 開始被視為另類右翼的象徵,諸如納粹德國、三 K 黨、白人權力光頭黨等另類右翼開始利用 Pepe 。在 2016 年的美國大選期間, Pepe 表情包開始與美國總統大選產生關聯。另類右翼是一種美國社會主流的保守主義,主張白人至上,支持特朗普,反對移民與多元社會。

2015 年 10 月,特朗普在 Twitter 上轉發了另類右翼 P 的一張特朗普 Pepe 圖,並附文「你不能擊敗特朗普」(You can't Stump the Trump),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見。

隨後 9 月中旬,當這隻 P epe 蛙成為頭條時,希拉里表示,特朗普的大多數支持者是「一群可悲者」,暗示其具有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負面特質。而特朗普的兒子則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敢死隊》電影海報 P 圖,其中 P epe 、特朗普以及其他保守人士被打上了「可悲者」的標籤。

沒過多久,希拉里團隊發布「特朗普、 Pepe 與白人至上主義者:一個解釋」一文(現已被刪除),聲稱「 Pepe 比你想像的更險惡」。至此, Pepe 象徵著白人至上主義就成為美國的一種社會共識。

2020 年,當拜登與特朗普競選時,時年 78 歲的拜登 meme 表情包已經被保守派塑造成「衰老」、「老邁」、「遲鈍」乃至「軟弱」,這也就造成了一種印象,即「拜登年齡太大,無法擔任總統」。然而,特朗普只比拜登小 4 歲。關鍵在於,拜登屬於白人溫和派,主張「平靜的政治」,而另類右翼的世界觀中則充斥著二元對立,非黑即白,非男即女、種族對立。

在《烏合之眾》中,群體之所以會產生無意識,根本原因在於群體之中的個人在情感與思維上非常容易陷入形而上的二元對立之中,把世界二元對立起來,把事情簡單化。這也是為什麼二元計算機戰勝了三元計算機的原因,因為這個世界用二元對立來理解是最簡單,也最好不過的了。更何況,二元確實是世界的組成部分,也能解釋一些事情。

更進一步說,在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媒體上,越是觀點鮮明、立意極端的內容,越有傳播力。選擇哪個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網絡給了個體一個釋放情緒的空間,而這也就很容易塑造出一個廣為流傳的互聯網模因。

Pepe 等模因與美國總統競選的故事就是這樣誕生的。但 meme 本身是漫畫的表現形式,美國的政治漫畫早在 19 世紀下半葉就已出現,當時美國漫畫之父 Thomas Nast 的漫畫對 5 次總統選舉產生了重要影響,包括支持林肯、格蘭特、海斯與克利夫蘭,並用尖刻的漫畫嘲諷競選失敗者。美國兩黨政治中的「驢象之爭」,也正是 Thomas Nast 於 1874 年、1877 年發表在《哈珀週刊》上的漫畫創作。

圖片來源:Helen Kampion, The Donkey and Elephant, The White House.

互聯網時代,政治漫畫的媒介就換成了 meme 。但無論是哪種形式,它都將複雜的政治簡化成一種滿足民眾獵奇、審醜心理的符號,通過尖刻、戲謔、諷刺、抹黑、幽默等具有煽動性的政治評論將晦澀、嚴肅的國家政治與領導人形象泛娛樂化。這就是美式民主的特色,足以讓全民參與到民主政治當中,儘管它讓美國社會越來越撕裂。

言歸正傳,回到我們討論的 Solana 上的 meme 。先看看 tremp ,自 2 月 28 日以來漲幅近千倍,目前市值 2900 萬美元左右。

tremp 的表情包是一個金髮中年男性,充滿著幹勁兒,它的口號是「 mek memes gret agen 」。

tremp 將特朗普總統競選的政治訴求模因化:

  • 他是 Solana 上的億萬富翁總統
  • 他的工作就是賺越來越多的錢
  • 他要毀滅 joe boiden
  • 他要統一 Solana 上的 meme
  • 最後,把你的選票給 2024 的特朗普吧!

反觀,拜登的 boden 垂垂老矣,但也許是拜登支持者的自嘲,表達對拜登的支持,並且通過 memecoin 為拜登拉票。

boden 于 3 月 4 日上線,過去一週漲幅也超 1000 倍,目前市值約 4000 萬美元。

事實上, tremp 與 boden 都是這一段時間的政治符號,是美國政治模因化的結果。譬如,昨日 Messari 創始人兼 CEO Ryan Selkis 發推稱 tremp 的市值已經超過了 boden ,但隨後加密錢包 Phantom 在評論區提問 Ryan 是否投票支持了 boden 。

在美國總統初選的推動下,同樣主題的世界政治人物 meme 也相繼亮相 Solana 舞台,譬如希拉里、奧巴馬、金正恩、肯尼迪、沃倫、普京、希特勒等等。與此同時,此類 meme 也從政治人物蔓延至商業、娛樂、文化、宗教、罪犯等。

總體來說, Solana 特朗普、拜登主題 meme 本身自帶泛娛樂化性質,但從 tremp 、 boden 衍生出來的 meme 已經剔除了政治因素,更多地是「娛樂至死」,它們大多沒有良好的基本面支撐,往往暴漲暴跌。但無論如何,作為模因,它成功了。

回到 2012:誤寫的蜘蛛俠,爆火的 Spoderman

錯誤拼寫的特朗普、拜登主題模因幣究竟從何而來?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目前看下來,歪腦袋的動漫原型應是 Spoderman。據 Know Your Name 網站顯示,Spoderman 是蜘蛛俠(Spider-Man)的誤寫,最早出現在 2012 年 3 月 29 日的 FunnyJunk 上,是一種 Microsoft Paint 圖像。這是關於蜘蛛俠畫作中很醜的版本之一,用戶 vilfederation 發布了該圖片,並在 5 年的時間裡獲得超 770 次點讚與 64,000 次瀏覽量。

起初,大家轉載 Spoderman 圖片並進行評論,這些評論就包括故意拼錯 Spider - Man 字母, Mary Jane 和 Green Goblin 也改寫成 mari jene 和 grn gublyn 。

3 月 30 日, Spoderman 出現在 Dolan 的漫畫中,該漫畫也被發布到 FunnyJunk 上:

4 月 12 日,名為 Dolan Duk 的 YouTuber 上傳「The Uncle Dolan Show Episode 1」動漫,在這一集中,Dolan 與 Gooby 偶遇了 Spoderman。

7 月 23 日,YouTube 上 Spodermen 頻道上線,現已有 31.7 萬名訂閱者,最後一個視頻是 2018 年,第一個視頻「Spoderman Theme Song」在 5 年內獲得超 68 萬次觀看。

2016 年 9 月 10 日,Behind The Meme 在 YouTube 上分享「什麼是 spoderman?解釋蜘蛛俠 meme 的歷史」,瀏覽量超 125 萬。

很顯然, Spoderman 的 meme 很早就成為一種倍受認可的互聯網模因。如果你去看 Spoderman 的 YouTube 頻道,還會發現這個 meme 在 14 年前後就跟美國政治、美國總統競選產生了關聯。

關於 Spoderman 的歷史我們扒完了,現在重新回到 tremp 、 boden 主題模因幣吧。如果沒有考證錯誤,那麼它們的起源就是 Spoderman 。因為過去十年, Spoderman 的互聯網影響力驚人。

2024 年 1 月 24 日, Solana 上的 Spodermen 主題 meme 幣 Spoody 正式上線,最高漲幅近 100 倍,目前市值 230 萬美元。值得關注的是,3 月 5 日, Spoody 宣布已從原創作者的遺產處獲得 Spodermen 的版權。

參考文獻: 商新新:《從語言模因看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特徵》,《現代語文》,2022 年 10 月; 澎湃新聞:《特朗普表情包的誕生:當政治人物變成娛樂明星》,2016 年 9 月; BBC: "Pepe the Frog meme branded a 'hate symbol'", 28 Sep. 2016. NFT Now:Political Memecoin Mania Sweeps Solana With Biden and Trump-Themed Coins, March 7, 2024.

펀딩 정보

더보기
$5.66 M 08-01
$30 M 07-31

최근 출시 토큰

더보기
07-31
07-31
Nyvo NYVO
07-31

𝕏 최신 관심

더보기